本科教育
 
 专业设置 
 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工作 
 自学考试 
 
  省级特色专业
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申报书
2011-10-21 10:33  
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申 报 书
学 校 名 称 (盖 章)
专 业 名 称 工商管理
项 目 编 号
负 责 人 梁亚民
联 系 方 式 13919067666
学 校 归 属 部委院校□ 地方院校□
甘肃省教育厅
二○一一 年三
填 写 说 明
1.申报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3.封面中“项目编号”一栏暂不填写。
4.申报书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


一、简表
专业名称
工商管理
修业年限
4年
项目编号
学位授予
门类
管理学
本专业设置时间
1996年
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
1020名
首届毕业生时间
2000年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
635名
所在院系
日博ribo88
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
60万元
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 名
梁亚民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0.8
学 位
学士
学 历
本科
所学专业
统计学
毕业院校
陕西财经学院
职 称
教授
职 务
甘肃政法学院院长
所在学校通讯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西路6号
电 话
办公: 0931- 7601459 手机:13919067666
电子信箱
Lym6006@gsli.edu.cn
邮政编码
730070
学校情况
所在省市
甘肃省兰州市
学校财务部门
审核盖章
银行开户单位
开户银行
银行账号


二、主要参与人员(限填10人)
姓 名
学位
技术职称
承担工作
梁亚民
学士
教授
全面负责特色专业建设
林 军
硕士
教授
负责特色专业教材建设工作
刘建青
学士
教授
负责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建设
岳世忠
学士
教授
负责实验实训室建设工作
梁琳娜
硕士
教授
负责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工作
牛 君
博士
副教授
负责教学内容改革工作
齐天励
博士
副教授
负责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原版教材引进
刘为民
硕士
副教授
负责法商结合的特色建设工作
杜永奎
硕士
副教授
负责教学方法改革工作
曹爱军
硕士
副教授
负责实习基地建设工作
三、参与共建单位(指校外单位)
单位
承担工作
甘肃敬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生产、管理、营销实习、实训
金川集团矿山工程公司
企业生产、管理、营销实习、实训
兰州众邦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生产、管理、营销实习、实训
兰州天辰文化交流公司
企业管理、营销实习实训
北京华联(兰州)红星店
企业管理、营销实习实训

兰州天奇物资集团有限公司

物流管理实习、实训


四、建设目标
我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开设于1996年,经过15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以工商管理专业为龙头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群体,经过三轮的校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工商管理专业已经成为学校重点发展的特色专业之一。
根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未来5中,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将围绕以下目标展开:
(1)强化人才培养的“能力本位”,全面提升学生整合知识的学习能力、指导实践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精通管理方略设计和实施,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的创新人才;
(2)依照“法商结合”的思路,本专业建设将体现“宽口径、重交叉,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相结合的特色”,打破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学之间的学科“壁垒”,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相关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培养理论基础宽厚、专业技能精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坚持实学、集成、创新的原则,坚持培养方案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从理论基础,实践应用、方法技能三个方面架构课程体系;突出学习力、实践力、研究力、创新力的能力结构的架构和多维度、强能力知识体系的构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系统软件、仿真与模拟系统,通过工商管理实践体验与职业操守训练,打造全新的实践教育环节;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开放式”考核评价体系,开展教学信息调查和管理,完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形成了“计划+资料+队伍+基地+考核+制度”的“六位一体”教学指导与支持平台。
总之,通过工商管理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使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特色更加鲜明、基础更加宽厚,以为省内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建设产生典型的示范效应;通过人才方案、模式和机制的全面创新,为“科教兴省”战略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五、建设方案
1.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法商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市场经济中的商业行为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范。本专业充分结合我校优势专业——法学,即立足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平台,依托学校法学优势资源,形成“法商结合”的办学特色,通过“教、学、做、悟、思、育”等多层次教育方式,培养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管理学和法学理论相结合的高素质法商复合型人才。依托工商管理专业“法商结合”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本专业将进一步按照“宽口径、重交叉,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相结合的特色”的建设思路,全面修订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三大模块有机整合起来,培养“商”“法”兼修、融会贯通的企业经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建设:设计“四层次”整合的课程体系
参照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着眼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我们将在坚持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优先,兼顾人文素质的原则基础上,加强“以工商管理创新人才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突出“课程结构显重点,课程设置多维度,创新应用有方法”的课程体系定位,注重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以及创新实践运用能力的提升,从理论基础、实践应用、方法技能三个方面形成独特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改革定位中,理论基础、实践应用、方法技能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各有侧重。理论基础层次课程旨在建立专业思维逻辑和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体系;实践应用层次课程旨在构建经济管理有关应用领域的知识体系及应用技能;方法技能层次课程旨在建立沟通、数理分析与计算机应用技能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突出提升能力的T型知识结构,即强调横向的厚基础与宽知识域,纵向的强能力与深专业力,形成了学校通识类课程、学院优秀教学资源配置的平台课程、“能力本位”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做中学”的专业课程的“四层次”课程体系。学校通识类课程涵盖了以数理为主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等课程,旨在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学院平台核心课程由经济管理理论及应用基础和其它类基础课程组成,旨在建立专业思维逻辑和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能力本位”的专业基础课程把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作为其基础背景,强调在实践中构建学生的能力体系。专业课则按照“在做与用过程中学习”的逻辑安排课程,教师整体策划和指导,学生主动自学和创新实践。通过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使学生逐步由被动学习调整为互动学习并发展为主动学习。
3.教学模式建设:构建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教学模式
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需求决定了人才的能力结构应为:职业基础力+学习力+研究力+实践力。据此,我们将构建课内外时间整合、校内
外智慧集成、知识与项目对接、教学与课题融合的学、研、用一体化的“多力教育”综合模式。职业基础力教育环节,通过课内外的守法诚信素质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等项目及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建构道德责任,调校价值取向,强化职业操守,促进成长成才。学习力教育环节,通过问题学习与案例互动教学及“专题、专论、专家”的“三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专业素养与品位。研究力教育环节,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论文以及研学课程的开设,教授给学生研究方法、路径,培养学生的研究素养与能力。实践力教育环节,通过计算机综合课程设计等基础训练,账目记录与处理、财务诊断与分析等专业实验,创业策划、营销策划和模拟就业等综合实训等多层次实训体系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道德、意识和规范。
通过情景营造与项目建设,将课程体系与能力教育融为一体,解决培养环境的缺失与“虚化”问题,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这种培养模式以创新项目(一般包括学术前沿、素质修炼、科研项目及经济管理实践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四层次”课程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4.教学资源建设:构建立体教学资料支持系统
适应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和“实用化”的要求,近年来,我校教师已主持编写本专业教材20余部,部分教材得到了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并在被采用为教材和教辅读物。在本专业建设中,我们将加大特色课程教材的开发力度,将依据“经管互补”、“法商结合”的建设思路,组织编写具有特色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劳动法律》、《技术创新管理与知识产权法》、《金融市场与金融法律问题》、《特许经营及相关法律问题》、《网络营销及电子商务法律问题》、《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等系列教材。同时,将编著与教材有关的系列教学参考书,编写和制作与之配套的教学指南、案例集、习题集、背景资料等;组织开发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可用性和技术性、信息传播等方面充分体现全新的教学模式的思想的实用行的系列教学课件(课堂教学版、网络版)。
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我校自2006年以来加大了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目前已建成了设备先进、功能较为齐全的“工商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和“法律实验实训中心”。工商管理实验实训中心下设会计实验室、商务电子模拟实验室、“法律实验实训中心”下设4个多功能模拟法庭、司法流程实验室、案例研究室、法律援助中心等。两个实验中心全天候为学生开放,配备了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指导、组织学生进行试验实训。近几年来,经济管理学院与省内外的7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的教学实践合作关系,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实习基地。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正在积极筹建 “ERP沙盘模拟实训室”和“物流模拟实验室”,同时正在积极开拓省外实习基地。
5.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
将继续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①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实
现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对现任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整合的系统培训,提高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②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创造机会,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专业进修、攻读博士学位;支持教师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管理实践;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位助教确定一名教授或副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建立“一帮一”的“传、帮、代”机制,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③建立“企业服务中心”,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目前,经济管理教师中,有4人有人力资源师资格,4人有注册会计师资格,5人有高级策划师资格。我们要发挥上述资源的优势,建立“企业服务中心”,从企业的设立、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管理流程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战略的制定、营销策划、企业形象设计、企业项目论证以及税收筹划等各方面入手,全方位的服务于地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④推进名师与优师工程建设,通过示范效应,使更多的教师得到成长指导和进入优师行列。⑤围绕着本专业建设目标和任务,将继续扩大教师在企业中的兼职人数,计划实行“轮岗”制度,有计划的每年派5名左右的教师到已建立的实习基地从事相关管理工作,扩大专业教师的企业认知度,丰富其教学内容,增加本土化的企业管理案例;另一方面,继续聘任企业家和著名学者做兼职教授,利用我院开办的《管理论坛》栏目,每周邀请一名企业家或专家学者来我院为学生做学术报告。
经过特色专业建设,在“十二五”末力争使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队伍达到6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15人以上,教授达到15人以上,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健全教师授课、实践、进修、读博、交流等规章制度,集成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的规范。
6.管理制度建设:教学过程及其制度规范建设
我们将规范工商管理教学信息调查表一、二和听课记录表。调查表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调查表二在课程结束时使用,听课记录表由课程教学负责人教学过程中随机听课时填写。负责人每学期一般听课3-4次,分别对相关教学环节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填写的表一、表二和负责人填写的听课记录,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效果,为教学研讨和教改指明方向。编制了系列教学管理规范并加以实施。总体上,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相关教学模块教学规范、教学手段、教学评估、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与教师成长等方面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评价、调整、健全与创新设计,形成完善的教学制度管理体系,构建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严格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确保教学活动的健康运行,每两年进行一次人才需求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
六、进度安排
本专业建设按照整体推进、阶段性重点突破的计划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1.第一阶段(2011-2012年)
(1) 凝练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战略,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完成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调整与修订;
(2)完善教材的建设。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部分有条件的课程,直接引进能反映学科前沿的外文原版教材。加强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的建设;
(3)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科学安排,合理调度,保证稳定的教学秩序;积极协调,保障有力;主动服务,措施到位。
2.第二阶段(2013-2015年)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教学、科研、实践等团队建设;抓好教研室建设,使教研室成为教师队伍建设可靠的组织保证;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到2015年,力争形成1-2个优秀教学团队、1-2个科研创新团队。
(2)组织教材编写和出版。依据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要求,资助教师编写一套反映特色教学内容的教材;积极申报和编写“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国家重点教材,力争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3-4本教材。
(3)完善教学设施,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建设系统集成、功能齐全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实训中心;扩大和拓展校外实训和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经营的实践。
(4)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围绕着培养“职业基础力+学习力+研究力+实践力”的能力结构,构建课内外时间整合、校内外智慧集成、知识与项目对接、教学与课题融合的学、研、用一体化的“多力教育”综合模式。
(5)设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地方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争取与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实现“学、研、用’的结合,开展面向地方企业的管理咨询和决策支持服务。
3.第三阶段(2016年)
(1)安排专业建设组成员到参加国内专业建设研讨会2-3次,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工作;
(2)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及相关材料,通过专家评审鉴定,准备项目验收。
(3)总结专业特色建设经验,凝练出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在省内相关高校加以推广和应用。
七、预期成果(含主要成果和特色)
1.形成“法商结合”的专业特色。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三大模块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宽口径、重交叉,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相结合的特色”,凝聚以“法商结合”为导向、以“能力本位”为基础的专业特色。
2.形成“三创导向”的教育理念。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创意、创造、创业”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的全面改革。
3.形成“四力合一”的教学模式。本专业教学模式围绕着培养“职业基础力+学习力+研究力+实践力”的能力结构展开,构建课内外时间整合、校内外智慧集成、知识与项目对接、教学与课题融合的学、研、用一体化的“多力教育”综合模式。
4.形成“五要素集成”的培育模式。该培养模式以项目创新设计为导向,以相关课程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职业道德和素质要素,注重职业道德和操守的教育与实践;探索与构思要素注重创意能力;设计与组织要素注重创造能力;领导与执行及运作与实践两大要素注重创业能力。“五要素集成”培养模式,将学习内容围绕上述各种要素的一系列项目设计展开,把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
5.培养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支博修商学、兼修法学,法商知识融汇贯通的教师队伍;着力培养理论知识宽厚、实践技能精湛的“双师型”教师,引导教师成长为企业的智囊和参谋,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6.形成“计划+资料+队伍+基地+考核+制度”的“六位一体”教学指导与支持平台;规范教学资源、信息和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形成该专业建设的相关制度规范。
7.建立校企之间的协作机制和互动平台。依托与企业之间稳定的协作关系和交流平台,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和研究力;通过承担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为合作方提供管理咨询和决策参考,推动企业提升其整体经营管理素质。
八、学校支持与保障
我校成立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在组织领导上做好保证。我校在质量工程工作中明确提出“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对入选“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全面加强指导与建设,从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特色专业建设,确保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起好示范作用。
第一,加大经费投入:我校投入80余万元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改革专项建设经费,用于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及重点专业,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等项目的建设与培育。对入选“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专业,我校将根据学校已经制定的教学科研支持计划按甘肃省所拨建设经费给予一定的配套建设经费。在经费管理上,我校制定了严格的教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专款专用,确保相关建设经费全部用于该专业的建设。
第二,加强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优先选派该专业的教师到国内相关院校学习,引进企业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专业教师与相关院校、企业交流合作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升特色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第三,为支持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我校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双语教学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制定、实验实训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对特色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本着求实创新、加强指导、优先安排的精神,全力支持与保障特色专业建设任务书中的各项建设目标与任务的完成。
第四,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管理。制定与认真实行特色专业建设组织协调制度、定期研讨制度、过程监控与评估制度等。各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年初提交年度建设计划和经费使用计划,年末提交建设总结和经费使用总结,并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检查,确保建设经费落到实处,建设目标与建设方案所提出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第五,我校将在学校网页设立特色专业建设专栏,对外公布项目的建设内容、实施方案和进展程度等相关信息,加强有关建设成果的宣传推广,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作用。
九、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
(含配套经费)
金额
(元)
计算根据及理由
1
扩建“工商管理实验实训中心”
60万
用于购买相关的教学实验实训软件,每套软件10万元,计划购买6套软件。
2
编写、出版“法商结合”特色教材
20万
每本教材出版费2万元,共出版10本特色专业的教材
3
实践性教学改革费用
10万
包含:教师到企业锻炼、学生到企业实习等费用
4
师资队伍建设费用
5万
计划每年选派若干教师到国内相关学校进行学习和进修。
5
教学资源库建设经费
5万
教学资料室建设和考试专用题库的构建
6
科研项目的支持与组织申报、科研图书资料、文印费
5万
科研项目支持费用,购买科研用的图书资料,以及支付必要的打印费用
合 计
105
经费自筹项目的经费来源
学校自筹30万元


十、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核意见
(盖 章) 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十一、学校审核意见
(盖 章) 学校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1 日博ribo8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安宁西路6号 电话:0931-7601443 邮箱:krh6149@gsli.edu.cn